台北入夏的午后,空气闷热、黏腻。陈歆妤坐在妈妈安置所的小客厅里,翻着一叠匿名信件。
信件的笔迹凌乱,有些潦草、有些颤抖,但每一封,都提到了同一个名字「林冠廷」。
来信的,有自称是当年「创艺集团」第三届夏令营的参与者,有曾经在他指导下拍摄学生作品的女大学生,有拍摄现场的灯光师、化妆师、助理编剧……这些人,在网路上沉默多年,决定寄出她们的记忆。
那不是控诉,而是集体唤醒。
是压抑多年后终于涌现的事实碎片。
「他说要把我拍成『不怕伤口的女主角』,我那时才17岁,还在想这是不是一种赞美。」
「每次拍完,他会叫我留下来清理器材,然后,他会关灯。」
「我有录音,但我不敢听。我怕我会崩溃。」
这些信件像一场没有声音的审判。
陈歆妤坐在桌边,手指一封封翻阅,那些名字、地址、年代像重复排列的密码。
她开始把这些讯息录入,整理、编码、对照。
叶芊涵把这项行动命名为:记忆图谱。
「妳不是唯一一个记得的人了。」她说。
「这不只是妳的伤,这是一整个系统留下的破口。」
何煜升陪着她一起做记录。
他帮忙将每一封信扫描后建档,再比对曾经的新闻报导与活动纪录。
有些名字能查到,有些则无从追索。但每一段叙述,都和陈歆妤的经历如出一辙。
那不是单一事件。
是有模式的、重复发生的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heyan123.com
(>人<;)